海南一家亲
前些日子,我们到海南旅游,为了感受一下传说中的黎家婚俗,我们决定去一趟黎寨。
转过槟榔谷大屏风,踏山石小径跨径上溪流,抬头便见一座绿荫掩映的村落。村口处,两侧茅草搭建的长廊,纯朴而富艺术。走廊中央的通道上,一群身穿节日盛装的黎族姑娘,列长队齐刷刷竖起右手大拇指于胸前,向游客齐声欢呼,布隆!游客也齐声叫喊着“布隆!”予以回应……身着嫣红短衫和紫红黎锦筒裙的姑娘们,头上一溜烟成扇形插着银白色的片状饰物,腰间挂白色小鱼篓,一个个清纯靓丽小鸟依人。胸前一串串大圆小圆及鱼状等银色挂件,想象着她们一抬手或一投足,便能发出风铃一般的叮当作响声……这,或许是会演绎出许多浪漫动人的故事吧?
姑娘们变换队形,迅疾分成左右两列欢迎着游客进村。走进队列中间,忽有姑娘拉耳朵挽臂,出于条件反射的一挡手、一转身甩开了姑娘的手,愣愣地看着姑娘,姑娘也愣愣地看着我却对我喊“布隆!”估计当时的我,肯定一脸严肃,还不解风情地一声不吭,吓得姑娘不知所措一脸尴尬……就见那边几个姑娘,像女排运动员一样打着手势向这边的姑娘示意。姑娘整了整身边的鱼篓,犯着嘀咕悄然走开……看来,我算是被姑娘们彻底抛弃了,只好尴尬出局。
转身发现,原来村庄淳朴古董。就如儿时记忆中的,那些早已不复存在了的村庄—散落的住户,错落有致而户户通联。不同的是,造型奇特。房屋多为泥巴墙的船形草屋,还有不多见的土建两层小楼,有如客轮。传说船形住宅,象征着黎族祖先是乘船渡海迁居而来的。最为注目的那间乌龟状房屋—圆圆的身子,龟背样的屋顶前伸出长长的檐翘,形象逼真。据说龟状造型,象征着长寿。檐翘下方的门头上,挂着结了花的红色彩绸直垂到大门两边,颇具喜庆气氛……就见七八个姑娘,臂弯里套了游客喜气洋洋而来。众游客一路吆喝轰轰烈烈追随着,一起走进这龟状的房屋。屋里,即刻响起喜庆的锣鼓和欢快的音乐声……这是要举行黎族风格的“集体婚礼”了。
生怕走散了,左顾右盼却不见了同游的阿郎、阿婕和阿婕姑妈。疑心仍在村外,却见村口堵满了游客。原来,游客是分批次进村的……折回来看婚礼,却见阿郎身穿红马褂,头顶一支向后弯曲的红色牛角帽,帽檐四周彩条飘飘,正与新娘甜言蜜语……想不到阿郎好“艳福”,一转眼在这里成了黎家女婿了!来得迟了,阿郎已拜完了堂、抱过了新娘、喝过了同心酒,这会儿正轮流对歌呢!佩服这些新郎,或是有备而来或是天赐良缘,一圈七八对“夫妇”,“妇唱夫和”对唱如流。轮到桂阳老夫妇的退休老公,许是年纪大了,愣生生地对不上来,众人着急。一会儿对上了,却字正腔圆地一唱唱个没完没了……博得众人鼓掌喝彩,开怀大笑!开心中自己庆幸,还是没做上新郎的好,否则一定大出洋相—那些山歌,我是听着耳熟,却一句不会!
新娘举着胸前的银元,在阿郎耳边窃窃私语……同团的一位年轻新郎小刘,左手搂着自己怀中的阿妹,右手却来揽阿郎的新娘—许是阿郎的新娘更漂亮!吓得新娘缩紧了脖子倒向阿郎一边逃避,同时侧转脸来防范这位花心的新郎……嘉宾爆笑,阿郎却浑然不察,依然对着阿婕和我呵呵傻笑……这边,阿婕抓着相机前仰后合,姑妈禁不住缺齿而门洞大开……女主持人发话说,小伙子,你这在我们黎族是绝对不可以的,别太贪心了!新郎小刘嬉笑着,不得不有所收敛……婚礼已进入尾声,新郎、新娘交换信物,躬身道别……看着眼前的阿郎,由于年龄落差,怎么看怎么像当年娶儿媳妇时的喜公……问卸完妆的阿郎,新娘跟他耳语什么,懂吗?阿郎说,说的汉语,怎么不懂?她说要送我一枚银元,做个纪念。什么银元十块钱一块?肯定是假的,我没同意。再说了,带回去,说不定惹气生恼,不值得!阿婕调侃阿郎说,阿光,你看我们今后是不是都该改口,叫阿郎黎家女婿啊?阿郎笑着说,晕,回去可千万提不得!
与下一批游客的“集体婚礼”,即将举行……这龟状的房屋,是传说中的黎族“隆闺”吗?传说,黎族有专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,叫“隆闺”。女儿长大了便可来这里居住,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,都可到“隆闺”来寻找情人,吹箫唱歌,互倾爱慕……据说实际的黎族婚礼,程序非常复杂,场面也非常壮观且十分隆重。是几乎全村人都参加了的,在女方家闹三天,再去男方家闹三天(甚至三天三夜),吹吹打打—喝酒、唱歌、跳舞、对山歌……然后,男子先去女方家住上三年五载,最后酌情再去男方家过活。猜想,这一风俗或源于黎族历史上母系社会的延续。
或许,游客所感受到的黎族婚礼,至多是黎族婚礼的零星片段而已。但,我们还是感受到了黎族男女交往的自由。
本文来源:南海网-南国都市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