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/注册/忘记密码
   今天是:
东莞市婚庆服务业协会

行业新闻

蜡光纸喜帖、红双喜面盆 藏友摆"婚庆纪念品"展览
发布者:本站编辑时间:2014/2/14 11:45:10浏览量:2170
蜡光纸喜帖、红双喜面盆 藏友摆"婚庆纪念品"展览

藏友在家摆“婚庆纪念品”展览

蜡光纸喜帖、红光双喜面盆……时代印记反映生活变化

   来源: 广西新闻网

蜡光纸喜帖、红双喜面盆 藏友摆"婚庆纪念品"展览

姚永民收藏的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部分喜帖。

    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,昨日,柳州藏友姚永民在自家摆起“婚庆纪念品”展览。从手写到蜡光纸刻印、彩色烫金卡纸的喜帖,从伟人语录本、相框到印有红双喜字样生活品的结婚礼物……姚展出几十年前柳州流行的这些婚庆用品既是时代记忆,也反映了人们生活和观念发生的变化。

    六七十年代流行蜡光纸喜帖

    姚永民收藏了近百张喜帖,时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。虽然诞生在物资条件缺乏的时代,没有精美的设计和华丽的包装,这些喜帖却不乏个性创意,表达了新人们欢喜结婚的美好心情。

    六七十年代的喜帖多为红色蜡光纸油印,还有部分喜帖在抬头印上了“最高指示”,带着明显时代印记。温华忠、玉庆莲这对新人的喜帖最特别,贴子上用彩色颜料精心描绘了大红双喜字、红灯笼、花边、仙鹤等图案,可称得上是“手绘版”喜帖。新人彭嘉林、蒋新绿用毛笔在喜帖正面题写古体诗,赠与邀请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,可谓情深意切。

    到了七十年代末、八十年代初,新人使用的喜帖越来越精美,有了彩色印刷和烫金印刷,纸张质地也日益高档起来。

    “红双喜”生活品最时兴

    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柳州人结婚时兴送相框、毛主席语录本、毛选、领袖石膏像等;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,结婚送的都是生活用品,像被面、枕巾、床单、花瓶、搪瓷盘子等。”除了喜帖,姚永民还收藏了百多件婚庆用品,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办喜事观念的变化。

    在姚永民的藏品中,记者看到一面赠与新郎“志敏”结婚留念的相框。相框画面中,一名女青年身着军装、手拿红宝书、肩扛农具,英姿飒爽地站在山坡上,身后是层层梯田,上方题字“广阔天地 大有作为”。姚推测,这份结婚礼物的年代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,“这一时期,青年人的婚姻大事大都留下了红色印记。”

    姚永民所藏七十年代中后期婚庆纪念品中,有不少中国家庭都再熟悉不过,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或者曾经有过的实用生活品,如蚊帐钩、搪瓷盘子、脸盆、糖果盒、梳妆镜、温度计摆件等。这些用品毫无例外都刻印上了“双喜”字样,很多还装饰了喜鹊、鸳鸯、梅花等图案,既传统又喜庆。

    姚说,如今年轻人结婚用的喜帖不仅有写真型、卡通型、立体型等个性喜帖,更出现了电子喜帖、二维码喜帖等,而“红双喜”字样的生活用品则早已淡出新人家庭,“我所收藏的这些婚庆纪念品已经成为时代记忆,但也反映了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。”



返回
用户注册 - 会员服务条款 - 关于我们 - 留言投诉 - 免责条款 - 诚聘英才 - 联系我们 - 网站首页
在线咨询
关闭